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管理 > 国情调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国情调研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国际传播内容创新”开题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4-05-04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国情调研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国际传播内容创新”开题报告会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举行。

  

  开题会现场

  项目第一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刘鹏对各位评议专家表示感谢,并对项目的申报背景、实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以及调研方案的设计进行了陈述。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媒体融合是绕不开的重要途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亟需走入媒体融合视域,但目前已有的讨论中,较少从媒体融合角度谈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因此,探索如何通过媒体融合实现国际传播内容生产的创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主流对外传播媒体担负的重要使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外文刊、报、网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学术平台,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好国际传播规律,探索以学术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推出更多学术融媒体产品,为国际传播能力创新作出新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殷乐、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姬德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金萍、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佩作为评议专家出席会议。各位专家分别对项目方案进行了评议。

  殷乐认为,该项目以学术媒体的角度切入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能够从自身的学术媒体定位出发,研究并借鉴大众传媒的先进经验,对于促进我国学术媒体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媒体融合已发展多年,随着技术的改进而不断进化。当下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体的深度融合,使其与国际传播形成一个互构关系,所以调研项目对于融媒体与国际传播之间关系的切入点把握的也很精准。关于调研区域,全国各大块区都设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传播中心,建议将川渝两地纳入实地调研范围。

  姬德强认为,调研项目针对的是当前国内十分重要的话题,它的一个独特优势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或者社科杂志社这个学术主体的视角,填补了当前国际传播的一个盲区,即学术话语。想要做到说服海外受众,就要有理有据有逻辑,这一点对于西方社会的思维理念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衔接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关键一环,学术话语的建设亟待重视。

  李沁认为,调研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都做得很充分,项目目标设置也很合理。国际传播的内容创新,需要从哲学框架上寻找突破口,明确创新标准。从实践角度看,目前国内一些媒体的外文报道大多翻译自中文,缺少原创视角,难与海外受众产生联系。因此,内容创新还应当包含表达方式。

  高金萍表示,在与西方的舆论斗争中,西方成体系的舆论造势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学术机构的“背书”会加强舆论观点对大众的说服力,对外传播需要强有力的学术话语支撑。调研项目聚焦学术领域的国际传播,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黄佩建议,调研主体可以考虑纳入科技类企业,这类企业能够帮助项目组理解媒体融合。同时,科学实践在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影响国际传播的重要因素,建议项目调研关注人工智能的问题。

  项目组成员对评议专家提供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就重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刘鹏表示,项目组后续的调研工作会充分吸收各位专家提供的科学方法和宝贵经验,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项目研究,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力争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mail:zhc-kyj@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