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大专项 > 重大创新项目

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研究”开题

发布时间:2024-03-29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3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研究”在京举行开题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望京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在致辞中表示,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做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阐释工作,在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中有新作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然。去年,文学所结项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构建》列入我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丛书第一辑。此次承办的重大项目是文学所继往开来的新课题、新挑战。文学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充分发挥文学所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优势,确保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

  

  开题会现场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安德明从选题价值、论述要点、课题结构、核心关切四个方面作关于课题基本情况的汇报。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当下最大的政治,这是当代学术研究者所处的一个大的理论框架。从文化角度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文学所可充分利用前期的学术积累,将研究推向深广,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他强调,系统研究“文化形态”这一命题,需把握要领,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为终极追求,从大的历史背景、大的文化系统出发,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内涵,以胸怀天下的气度、开放包容的立场,爬梳中华文明历史,理解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兼顾当代网络与数字媒体发展。安德明指出,本课题以理论阐释研究作为基础,以历史基础研究、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播研究以及文化实践研究为支柱,四个子课题组齐头并进,构成“一基三柱”的格局。希求在历史源流与当代实践的资源中,提炼中华文化最核心、最具连续性的要素,思考“两个结合”内在的文化建构机制,扬弃对文化要素“均质化”的理解,探索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与国际语境中活化传统文化资源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刘方喜表示,“理论阐释”组将紧扣重要文献,深味其立论逻辑,结合对中华美学思想与精神的角色定位的思考,做好阐述工作。文学所科研处处长李超表示,“历史基础”组将着重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历史基础与当代流变,展示不同历史阶段上的文化样态与近代以来对现代化的多重理解;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谭佳表示,“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播”组将紧扣当前中国的文化现实,比较和互鉴世界其他现代文化形态,阐释我们当前文化形态的优越性,并探讨文化传播的对策性方案。民间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祝鹏程表示,“文化实践”组将总结我国当代文化实践的策略与成就,初步设计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数字文化三个领域出发考察其发展态势与特点,揭示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杨艳秋认为,本课题的设计架构合理,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本质内容。在此基础上,需要格外关注该命题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等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思考该文化形态的本质特征与体系。同时,需重视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与意义,体现文化形态中蕴含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核心理念、价值追求。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万建中认为,本课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课题研究应直面、落实“文化形态”这一命题,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各领域发展与文化的联系中处理文化问题。明确研究焦点,妥善斟酌论题,有效整合“一基三柱”。坚持人民在文化领域的实践主体地位,以面向未来、立足实践的眼光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类型问题、建构问题与现实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邱运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承担的历史责任,是本课题的意义根源。课题要将“文化形态”作为在现代化过程中生成着的一个社会部分来看待,除了历史的回望,还要聚焦现有的文化实践,捕捉新时期人民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新动向,以田野工作的姿态进入对新时期文化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创造课题新意。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教授贺桂梅认为,本课题的研究需分享、体认政治命题中的现实问题意识,深入思考课题的本质,琢磨“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关系。统一好子课题论域设定的依据,必要时可增设统摄全局、立足当今问题的总论。同时,比较党在不同时期对于传统与创新、文化实践的论述,可帮助明确现阶段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重岗认为,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这种文化形态的关系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强调主流文化的独特地位,应对其理论内涵、历史演变、现实影响做出阐释,并结合课题总体规划,针对四位子课题负责人的发言做了评述。

  最后,安德明代表课题组对到场专家的点评与改进建议表示感谢,他表示课题组将充分吸收评议意见,从历史的、实践的、整体的等不同维度调整修改课题的框架与具体内容,优化研究想定,力求踵事增华、推陈出新。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mail:zhc-kyj@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