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主题为“智能化时代全球城市多样化发展”的城市竞争力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5夏季论坛在京召开。作为四个分论坛之一,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青年论坛——“建设城市研究的中国学派”也在大会期间举行。
青年论坛致辞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执行)倪鹏飞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联合)毛其智发表了致辞。
胡滨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扛起的光荣使命,更是检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色的核心标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强调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为城市竞争力研究指明了战略方向。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致力于打造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国学派”,以学术优势破解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难题,凝聚青年人才联合攻关,让城市研究成为构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
何德旭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也迎来重要的机遇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既要回应时代呼唤,又要服务国家发展,更要贡献学术智慧。财经院将凝聚院内外、所内外的专家学者,团结和吸引更多有志于城市研究的青年才俊,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总结规律、提炼理论,共同推动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城市竞争力学派,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找到时代方位和学术担当。与会学者就创新动力与城市经济新范式、产业转型与低碳发展新路径、区域格局与空间治理现代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毛其智表示,“中国学派”近代发展始于五四运动,改革开放后许多行业的学者都针对各自的学术领域提出建设中国学派的设想和呼吁。在城市领域,中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从七十多年前新中国成立和40多年前改革开放相继起步,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学派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渐成长,尤其需要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使目标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与会专家学者就三个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分别由《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王振霞、副主任张昊和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编辑部副主任闫冰倩主持。在“创新动力与城市经济新范式”主题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倪红福以“经济结构视角下的中外CPI走势分化分析”为题作了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陈杰作了题为“面向新历史方位的中国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形势、目标与任务”的发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武廷海就“中华文明的城市性与中国城市的体系性”作了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经济与互联网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黄浩就“城市智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话题作了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李超以“国际友好城市网络的经济效应:‘走出去’还是‘引进来’?”为题作了发言。
在“产业转型与低碳发展新路径”主题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国土空间与生态安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单菁菁以“新时代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题作了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佳骏作了题为“我国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进展评估、问题识别与对策建议”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潘晨发表了题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数据库及思路”的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曾敏作了题为“提升城市竞争力需着力整治城市‘内卷式’竞争”的发言。
在“区域格局与空间治理现代化”主题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蒋震以“构建与国土空间体系相适应的财政资源配置研究”为题作了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学良以“偏向性技术进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国南北方城市发展格局”为题作了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口年鉴》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蔡翼飞就“我国城乡人口格局驱动力转变及趋势判断”作了报告;西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丁如曦作了题为“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机制与长期影响展望”的报告。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5夏季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承办,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支持。会议邀请数十位国际专家、国内权威学者和政策专家,共同探讨全球城市发展前沿议题,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