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管理 > 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专栏:六艺“象”论

发布时间:2025-09-2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秀臣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六艺‘象’论”(项目批准号为:20AZW005,阶段性成果有《六艺之变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生成》《象可以观——从<易象>到六艺之象》等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北方论丛》的学术论文;最终成果为专著:《六艺“象”论》。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象”存在于全部六艺文本之中,通过“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立象尽意”等思维方式,以整合的、情感的特殊表述方式将物象世界和观念世界联系起来,是上古社会把握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通过六艺文本解读,解析“象”在中国早期文本中的存在形态,认识“象”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而探求“象”与文本的联系,揭示“象”丰富复杂的审美内涵和文本内涵。建立起六艺之“象”群,形成“六艺象论”的理论体系,为理解中国文学的“象思维”提供实例,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脉络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线索,为把握以六艺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遗产的精髓提供新思路、新途径,重新评价六艺的文艺思想史、文章学史意义。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1.六艺皆“象”,“象”在早期文本典籍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并体现出不同的文体特征。《易》象推理,《诗》象和《乐》象抒情,《书》象和《春秋》象叙事,《礼》象论政,象的功能涵盖所有文体种类。“象”走出《易》,甚至走出六艺,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产生思想和理论影响,成为早期中国普遍接受的表达方式。

2.六艺中“象”的形态、内涵及其功能各不相同。象”是《易》的符码,隐藏着《易》的秘密;《诗》之“比兴”成“象”,“比兴”论即“象”论;《书》以言构“象”,《书》中充满着“象”和“象喻”思维;“礼象”与“天象”“物象”“事象”“心象”相契合;“乐”乃气之“象”,“乐象”即“气象”;《春秋》文本书写建立在“象”的理论逻辑基础之上,“象”强大的表现力为《春秋》提供了广阔的叙事空间,由此形成的独特叙事模式成为后世典范。

3.“象”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形成具有原型意义。“象”的思维及其表达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形成,对后世文体、文类等文学范式的发展具有原型示范和元理论意义。六艺文本包含了“象”的多种存在形态,是研究“象”内涵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经典范本。

三、成果的主要价值

1.关于“象”全面的、整体的认识突破。传统学术研究对于早期“象”的认识大多局限于“易象”,《易》之外的典籍文本中“象”的存在长期被遮盖、被忽略,缺乏系统研究,由此形成对“象”的片面认知。本成果将六艺文本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全面考察“象”在诸文本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内涵,系统研究六艺中“象”的存在形态、理论逻辑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深化了关于“象”在中国早期思想史、学术史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认识。

2.对早期中国文学形态、文体格局认识的突破。在传统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中国早期文学的存在形态、文体格局及其理论高度并没有得到完整、清晰的认识。基于“象”的文本形态,特别是关于“象”在六艺文本中的运用,为探求不同文体差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逻辑线索,也为探求后世中国文学各类文体的演变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3.古典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象”的思想价值和原创价值是中国古典学学科内涵的生动体现。中国古典学所体现出的独特性为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中国古典学学科的确立和发展提供空间与活力。与西方古典学以“黑暗时代”的断裂为前提不同,中国古典学以传承和创新为使命,在变化中发展,延续数千年而不断,具有潜移默化的自觉性。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mail:zhc-kyj@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