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罗检秋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史视野中的近代经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9AZS013),阶段性成果包括《从“崇儒”到“重道”——清初朝廷对民间理学的认同及歧异》《学统观念与清初经学的转向》等学术论文17篇。最终成果为同名书稿。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经学是传统学术的主流,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清代前期理学复兴,乾隆以降经师多尊崇汉代的经注经解,形成盛行近二百年的清代汉学。晚清经世派理学复兴,而汉学也呈现区域性发展。清末民国时期,经学与文化重建、民族精神的讨论曾高潮迭起。该课题从社会史视角研究清代、民国的经学衍变,弥补了现有论著偏重经学思想,而忽视社会环境、社会传播和社会运行的不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经学仍然是当代中国、乃至国际学术文化界不能回避的传统资源,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课题对加深对近代文化自觉和重建文化自信的认识,具有现实意义。
二、成果主要内容
该课题从社会史视野贯通地研究了清代、民国时期经学的衍生、传播和兴衰。结项书稿论述了清初朝野经学的互动、庙堂儒学的建立和清前期经学转向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乾隆时期朝野经学的博弈及嘉庆朝经学政策的承变,考察了晚清央地经学的此消彼涨;书稿研究了晚清古文经学的区域性和流动性,从家法与社会的交融、互动来论述今文经学的发展历程;书稿还考察了清末民国时期经学在民间社会的传承和延续,分析了民国三次读经之争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蕴含,从社会变迁论述了清末民国时期经学思想从民族主义,中经科学主义,再向人文主义的重心转换。全书揭示了官学之外的民间经学脉络,彰显了经学传续的社会性,为学界提供了非同凡响的经学史长卷,是一幅清代、民国时期经学的“清明上河图”。
三、成果的主要价值
该课题重点考察经学与社会变迁的复杂关联,成果思想新颖,新见叠出,推进了近代经学史研究,对于阐发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今文化自信,亦具有重要现实价值。课题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概念,即“学术社会史”,近年得到研究者关注和响应。结项成果于2025年6月完成评审,鉴定等级为优秀,现已修改为《近世经学社会史(1644-1949)》一书,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